行会2威尼斯_行会2威尼斯txt修改

admin 2021-09-15 手游排行榜 112 ℃ 请在这里放置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正文

愿意劳动的农民,生活条件并不算差

什么是贫穷?

或许我们认为,在如今的世界中,买不起房买不起车就算贫穷,下不起馆子,随不起份子也叫贫穷。古人界定贫穷的标准,其实比我们要宽容的多。拉丁语中,表达贫穷的单词是paupertas。该词起初仅适用于表达土地出产情况的贫瘠,但到后来却逐渐被引申来表达“生活状态”的贫穷。

在中世纪的文学作品中,用来描述“穷困”的词语有很多。比如形容人身体状况的“畸形”“失明”或“年老”,都可会意为穷困的代名词。这就表明,古人最起码能够满足能吃能喝的正常生活。这也对应了《圣经》中所说的那句话“有衣有食,应当知足。”

一、济贫制度的起源

困于生计的中世纪农奴

早在希腊罗马时代,公民们就开始探讨如何解决棘手的贫困问题。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言:“老好人在清贫中养老是不容易的。”这种论述第一次将“贫穷”同“罪恶”联系在了一起。在罗马帝制时代,元首为公民兴办聚会,或以个人名义捐赠钱财购买粮食,几乎成了令人习以为常的举措。

基督教的传播使民间组织的力量陡然提升,私人或小团体以一己之力去解决一部分社会问题逐渐成为了可能。《圣经》倡导了一种弟兄之间相亲相爱的互助精神,这种精神在罗马打压教会时代成功帮助教士度过灾难。早期的修道院颇像一种规矩严苛的社区。每人平时各司其职,在关键时刻却会相互扶持。后来,拉丁教父们将这种相互奉献的意识记录在册,并成功影响到了此后欧洲社会的济贫活动。

马赛克:倡导相互帮助的基督教会众

因此,修道院始终是中世纪欧洲济贫力量的巨大来源。因财力的丰厚、道德感的高尚和使命感的强烈,修道院往往会在瘟疫流行、粮食歉收、兵荒马乱的年代主动收容乞丐、身体残缺者和患疾病者。即便在太平年代里,教士们也会在固定的时间里向自己的教区发放救济与福利。

二、16世纪威尼斯贫困问题形成的背景

威尼斯是中古欧洲经贸活动的中心,它不仅通过垄断同拜占庭帝国的贸易而富得流油,而且还通过经营南北欧洲的货物转运而发了大财。但是,在16世纪欧洲“贫困危机”的影响下,威尼斯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也开始展露出她的颓势。

当时的欧洲大陆正普遍经历着一次深刻的“土地危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工价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走出庄园、流向城市。随之而来的危机便是,虽然这批“新市民”们可以或多或少地多赚一些财富。在粮食危机和失业潮的打击下,失去了土地的他们并没有很好的抵御灾害的方式,其中一部分人不幸变为“贫民”。

商业繁荣的中世纪威尼斯

此外,威尼斯共和国得天独厚的海运优势正遭受着“新航路”的压力。以往商旅辐辏的东地中海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海外贸易的走低使威尼斯人不再大量地兴造船只,这使得曾十分走俏的造船业也备受打击。

在威尼斯北部,法皇组织的“坎伯里亚联盟”不断向其发难。这令曾广泛向外投资的威尼斯资本家吓得赶忙奔向老家,与这些人一同到来的还有来自大陆行省的难民。外来的瘟疫和人口的剧增使威尼斯的城市问题日益尖锐化。如何解决这突如其来的难题?团结的威尼斯人马上就给出了答案。

水城威尼斯

三、16世纪威尼斯城市济贫措施

与其他天主教国家的“修道院济贫”模式很不相同,威尼斯城市中的济贫组织,最早是从教会中脱胎而出的“兄弟会”。该团体是由信教人士自发组织的。《兄弟会自由章程》从一开始就写到:“教士和教职人员不得占比超过6%,并且不受教会和大主教的任何监控。”这样极端避免牵连教会的团体,哪怕是在整个天主教地区中也十分少见。

因此,兄弟会可被视为是某种脱离了宗教的“市民组织”。但其主要职责仍然是在宗教方面的。《章程》规定了“众兄弟要为贫苦的、受疾病折磨或去世的兄弟提供相关的救助服务”,其主要资金来源是入会会员自愿缴纳的会费。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上流人士也加入其中,兄弟会因此不断壮大。

中世纪的修士

此外,威尼斯的“教会救济院”也开始向“社区医院”的方向转化。意大利中南地带经常遭遇各种传染病的威胁,于是,威尼斯逐渐形成了以专业性质为主的专科社区医院,其中以治疗麻风病和妇科疾病的医院最为著名。

教会的执事常常身兼数职,因其对教义、医疗、天文、地理等知识的熟识,修道院的修士往往成了古代社会最具有权威性的个人。他们不单单在经济、医疗上救济普通百姓,并且还会在诸如知识普及、耕种播种上辅助当地居民。可以说,若缺少了一个像样的教会,中世纪的市民几乎会感到“寸步难行”。

最后,古人在城市里按照职业划分“行会”。城市政府还积极鼓励行会、私人企业家等法团或个人贡献资金和场地,给他们的职员共享。有些刚刚从土地上脱离出来的新市民,往往在城内接受他们的帮助和接纳。例如面包师、裁缝和纺织工人的行会中,常开办有属于自己的医院。这些基本的行会组织,也在同一职业的内部阶层中,提供了一种新的“济贫思路”。

中世纪的行会组织:各从其类、各司其职

文史君说

虽然在16世纪的威尼斯已经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民间慈善机构,但这些团体基本还是从宗教或教会中脱离独立的。诸如《兄弟会章程》中对济贫条文的规定,仍旧处处透露着从拉丁教父那里继承来的“无差别济贫方式”。这种方式常常不能将有效的资源投向值得利用的地方,甚至还会使某些游手好闲之徒更加懒惰。此外,威尼斯在16世纪中期曾出台了一部独立的《济贫法令》,《法令》规定政府有义务敦促从外省流亡到来的“贫困人口”立马返回。对一些无财力支撑者,市政部门还会向其提供必需的路费和差旅费。这样的待遇是任谁都想不到的吧!针对一些“虚假乞丐”和“无业游民”们,市政部门曾采用约束社会组织向其提供救助的方法促使其“走正道”,结果收效甚微。16世纪末,威尼斯城市总结出了一套“病人优先于健康人、国人优先于外地人”的救济措施,该措施为后来更加成熟的济贫法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赵博阳:《中世纪教会济贫法律研究》,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

尚洁:《16世纪威尼斯的贫困与济贫问题》,《史学集刊》2010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瓷国垃圾堆)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本文TAG:

网站分类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传奇手游发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