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11_三国志11大浪淘沙下载

admin 2020-06-11 传奇手游三端 77 ℃ 请在这里放置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正文
导读

东汉末年,皇权暗弱,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种种迹象表明,此时的东汉王朝已积重难返,政权更替的节点已现。

公元184年(甲子年)爆发的黄巾起义,给了危如累卵的东汉王朝重重一击,加速了其衰亡的进程。在汉灵帝驾崩后,东汉王朝的皇权迅速旁落,皇帝成为被操控的提线木偶,而董卓、王允、李傕以及郭汜等人则先后入主朝政,成为东汉王朝真正的“话事”人。

无独有偶,董卓、王允、李傕、郭汜等人均为凉州或并州籍。如果再算上老家是并州的丁原以及吕布,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在袁绍、曹操等人崛起之前,政坛上叱咤风云、呼风唤雨的人物,原来均出身凉州或并州。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手中握着凉州军或并州军的兵权。

那么问题来了,在东汉末年(曹操等人崛起之前),为什么并州军、凉州军会处于无敌的地位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从东汉王朝的奠基者,光武帝刘秀说起。

源起:刘秀矫枉过正,裁撤郡县兵留隐患

汉光武帝刘秀,绝对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具偶像气质的皇帝之一。在他身上不仅有 “娶妻当娶阴丽华”的浪漫爱情故事,也有“仕宦当作执金吾”的理想追求,最后也是喜闻乐见的大团圆结局:既娶到阴丽华为妻,又当上了皇帝。试问,如此励志而又充满神奇色彩的故事,有谁不爱呢?

另外,刘秀还是一位为人宽厚、才备文武的皇帝,被誉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不过,人无完人,他为避免重蹈西汉亡国的覆辙而做出的一项决定,就因为矫枉过正,反而成为了导致东汉灭亡的催化剂。可以说,刘秀既是东汉王朝的创建者,也是东汉王朝覆亡的罪魁祸首之一。

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令还复民伍——《后汉书・光武帝纪》。

建武七年(公元31年),经过将近六年的东征西讨后,刘秀已经控制了除陇右和巴蜀之外的广大中原之地,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的东部,统一中国指日可待。

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刘秀开始未雨绸缪,想方设法巩固东汉王朝的统治。他首先吸取了西汉前期三公权重的教训,把一切行政大权归之于设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尚书台。成功架空了三公;随后,他又从绿林军、赤眉军均是以原郡县兵为主力,以及他自己也是征兵制受益者的事实中吸取教训,对沿用下来的西汉军制进行改革:裁撤了以轻车、骑士、材官、楼船以及军假(代理)吏为主体的郡县兵,同时取消了郡内每年征兵训练时的都试项目,只保留了边郡军队。也就是说,东汉的正规军只剩下以南北军为核心的京都兵,以及由内附的胡人(游牧民族)为主力的边防军队。

刘秀罢郡县兵的目的很明显,那就是要达到釜底抽薪的目的。让普通老百姓没有接受军事训练的机会,从而防止绿林军、赤眉军式农民起义再次出现。但是,这样做的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不仅让边军独大(最后失控),而且使以匈奴为代表的“胡人”,逐渐成为了军队中的精锐。

东汉学者应劭就对此事痛心疾首。他在《汉官仪》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罢郡国兵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应劭:自郡国罢材官、骑士之后,官无警备,实启寇心……尔乃远征三边殊俗之兵,非我族类,忿鸷纵横,多僵良善,以为己功,财货粪土。哀夫民氓迁流之咎,见出在兹,不教而战,是谓弃之。迹其祸败岂虚也哉——《汉官仪》

不幸的是,应劭一语成谶。

综上所述,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为了巩固东汉王朝的统治,他吸取了西汉以及王莽新朝灭亡的教训,在政治、军事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却因矫枉过正,埋下了让边军独大、失控的隐患。

演变:游牧民族内迁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随即调转枪头南征北越,北击匈奴。匈奴战败被迫向北迁徙,秦设置九原郡,并连接秦、赵、燕5000余里的旧长城,同时修筑北起九原、南至云阳的直道,构成了北方漫长的防御线,匈奴被挡在疆域之外,不能越雷池半步。

可惜秦朝早亡,从而给了匈奴反扑的机会。公元前200年,匈奴首领冒顿单运用诈败计,成功将刘邦围困在平城白登山上,刘邦被迫以和亲为条件,才得以脱险。此后,西汉一直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每年送大批财物给匈奴,以换取边疆的安宁,但冒顿单于却得寸进尺,并未完全停止侵扰汉朝边境的军事行动。

直到汉武帝刘彻登基执政后,才开始用军事手段代替和亲政策来解决匈奴的威胁。他通过三次大规模战役给予匈奴致命打击,收回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封狼居胥,将汉朝的北部疆域推至漠北。而匈奴则被驱逐到了大漠以北,已无力再次渡漠南下。

此后,匈奴在其它游牧民族及汉朝的轮番攻击下,内部纷争开始激化,进入五单于争立时期。随后呼韩邪单于南下投靠汉朝,并娶王昭君为妻,汉、匈双方相安无事,这种平衡直到王莽专政时才被打破。

王莽建立新朝后,开始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一系列新政,史称“王莽改制”。其中在边防政策方面,他一改西汉后期“以和为贵”的策略,主动挑起争端:先是将原本臣服于汉朝的等属国统治者(包括匈奴)由原来的“王”降格为“侯”。接着又收回并损毁了“匈奴单于玺”,随后更进一步,羞辱性地将匈奴单于的称号改为 “恭奴善于”(后又改为“降奴服于”)。在这种情况下,包括匈奴在内的各族拒绝臣服于新朝,边境战事再起。

东汉初期(公元46年左右),匈奴单于舆去世。他生前违背呼韩邪立下的“单于之位传弟不传子”的遗言,让自己的儿子继承了单于之位,从而埋下了匈奴分裂的种子。雪上加霜的是,当时匈奴境内因遭受连年干旱和蝗灾,同时瘟疫流行,出现了赤地千里,草木尽枯,人畜死亡过半的人间惨剧。

此时,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趁机发难,自立为呼韩邪单于(二世),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随后,呼韩邪单于重演当年祖父老呼韩邪单于的举动,率领八部匈奴贵族(南匈奴)投降了汉朝,表示愿意替东汉抵御北虏(北匈奴)。光武帝经过深思熟虑后,同意南匈奴的请降,但将南匈奴的单于庭迁到云中郡。至此,匈奴正式分裂为南、北二部。

在南匈奴的示范作用下,乌桓、鲜卑等游牧民族也先后归顺了汉朝,并开始内迁。东汉政府派遣护乌丸校尉、度辽将军、使匈奴中郎将、护羌校尉等官员负责协调、监护对应的游牧民族。

综上所述,东汉时期,因朝廷采取了比较缓和的民族政策,再加上匈奴出现内讧,以南匈奴为首的主要游牧民族归顺了东汉朝廷。此后,游牧民族内迁,汉、胡(游牧民族)之间的融合开始加速。

军事策略:以夷制夷

东汉初期,刘秀对待游牧民族的政策以防御、忍让为主。东汉在北部边境加强防御,修烽火,筑亭障;在匈奴抄掠严重、汉军无力防御之地则采取消耗敌人的策略,直接将边民内迁,以让匈奴无物可掠。而在南匈奴等游牧民族(部落)归顺朝廷后,光武帝采取了“以夷制夷”的军事战略:将南匈奴、鲜卑、乌桓为己所用,共同攻击北匈奴,迫使北匈奴西迁,远离边疆之地。

据史料记载,在东汉对北匈奴的三大战役(天山之战、稽洛山之战、金微山之战)中,羌族、乌桓与南匈奴参战的兵员都在万人以上,这些游牧民族军队或者独立作战,或者在汉军将领的监护之下作战,与东汉军队相互配合,几乎在所有战役中都取得胜绩,重创了北匈奴军队。

胡人是马背上的民族,从小就弓马娴熟。胡人的作战方式正是以骑射为主的运动战,经常在边境来去如风,让以步兵为主力的中原军队防不胜防,吃尽了苦头。但随着南匈奴等胡人归顺成为内属,加之东汉募兵制成为主流,胡人逐渐成为了边军的主力,这就是史书中所说的“保塞羌胡”。

其后匈奴惩乂,稀复侵寇,而保塞羌胡皆震服亲附,安定、北地、上郡流人避凶饥者,归之不绝——《后汉书•窦融列传》。

但是,东汉的“以夷制夷”战略却存在着致命的漏洞,那就是忽视了胡人全民皆可兵的客观事实。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东汉朝廷事实上已经失去了对南匈奴等游牧民族的控制,南匈奴参与了东汉末年的中原混战,蔡邕之女蔡文姬就在战乱中被掳掠往(南)匈奴。

(董)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悲愤诗》

而中原大混战的主角,同时也是罪魁祸首的董卓,他手下的无敌凉州兵,主要成员也是胡(羌)人。至此,汉光武帝亲手埋下的炸弹,已正式引爆。

综上所述,东汉时期,光武帝罢郡县兵(但保留边郡军队)、实行募兵制的政策,恰好遇上匈奴内讧分裂为南、北两部。随后,以南匈奴为首的数个游牧民族归顺了朝廷,因此使东汉在边疆实行“以夷制夷”的战略得以实现。但是,“以夷制夷”战略是把双刃剑,此战略使胡人成为边军的绝对主力,其恶果很快显现。

恶果:并、凉军队纵横天下无敌手

并州是“汉地九州”之一,自古就是戍边的重地。汉武帝元封中年置并州刺史部,正式成为天下十三州之一,领太原、上党、西河、云中、定襄、雁门、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是当时中国战马的产地之一。

东汉时期,南匈奴呼韩邪单于二世率部众归顺朝廷,东汉政府将他们安置在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等边郡,助汉守边。同时,被光武帝安置在并州境内的,还有投靠朝廷的乌桓人。

东汉的募兵制度简直就是为南匈奴等游牧民族(胡人)所设。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并州边防军中胡人士兵的比例逐年增大。中平五年(188年)三月,并州刺史张懿在与胡人的作战中兵败被杀,丁原继任为并州刺史,随即打造出一支以骑兵为主,步兵为辅的精锐之师:并州兵。

丁原以及吕布、张辽、张杨、李肃等并州兵的高级将领,均为清一色的并州(籍)人。另外,并州兵成员主要由乌桓以及汉组成。

凉州简称雍凉,地理位置扼要,自古就是“人烟扑地桑柘稠” 的富饶之地,素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咽喉之重地”的称号,也是“汉地九州”之一。与并州一样,凉州的河西走廊地区也是著名的战马产地。

秦朝时期,月氏人游牧于河西武威与敦煌地区,西汉早期,匈奴开始崛起,击败大月氏据有雍州。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夺取了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西汉元朔三年(前126),汉武帝刘彻将古雍州改名为凉州,成为天下十三州之一,领河西诸地,成为西汉战马的养殖基地(山丹军马)之一,享有“凉州畜牧甲天下”的美誉。

在军事上,凉州具有“北却匈奴,西逐诸羌”的独特战略地位,是汉朝防范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前沿阵地。因此,光武帝虽然罢郡县兵,但却保留了凉州的边军。凉州军以羌人为主,作战方式同样是以骑兵冲击为主,步兵进攻为辅,包括董卓在内的高级将领均为凉州籍。

综上所述,游牧民族内迁,光武汉帝推行“以夷制夷”军事战略,以及募兵制的盛行,造就了并州军、凉州军这两支强悍的边军。更糟糕的是,在募兵制度下,兵员只效忠于军饷的发放者,这就使并州军、凉州军逐渐成为了州刺史(州牧)的私人部曲,这就使后来董卓进入洛阳成为了可能。

结语

董卓正是倚仗着凉州军的强大战力,才得以从一个边郡的州牧,空降洛阳成为权倾朝野的权大臣。此后,王允借助以吕布为首的并州军力量,成功除掉了董卓,并取代董卓成为新的权臣在董王允。但好景不长,王允与吕布将相失和,给了李傕和郭汜机会,随后,李、郭两人率西凉军击败吕布的并州军,获得了入主朝政的资格。

董卓、王允以及李傕和郭汜之所以能够在朝廷轮流坐庄,并不是因为他们智慧过人,或者是天生的战略家,而是因为他们手中的西凉军、并州军过于强悍,当时中原尚无军队能与之抗衡。

本文TAG:

网站分类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传奇手游发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