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6下载_三国志6下载安装不上为什么

admin 2019-04-19 手游开服表 118 ℃ 请在这里放置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正文

《三国志》是中国二十四史之一,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汉末三国时期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是二十四史中被评价最高的“前四史”(《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之一。

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

按照头条君的要求及便于友友们查阅,豹眼把全书目录复制在下,以便阅读和查找。

《三国志》全书目录

魏书(三十卷)

卷次

目次

题目

卷中人物(括号人物为附传)

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

曹操

卷二

魏书二

文帝纪

曹丕

卷三

魏书三

明帝纪

曹睿

卷四

魏书四

三少帝纪

曹芳、曹髦、曹奂

卷五

魏书五

后妃传

武宣卞皇后(高贵乡公卞皇后、陈留王卞皇后)、文昭甄皇后、文德郭皇后、明悼毛皇后、明元郭皇后

卷六

魏书六

董二袁刘传

董卓(李傕、郭汜)、袁绍(子袁谭、袁熙、袁尚)、袁术、刘表(子刘琦、刘琮)

卷七

魏书七

吕布张邈臧洪传

吕布、张邈(陈登)、臧洪

卷八

魏书八

二公孙陶四张传

公孙瓒、陶谦、张杨、公孙度(子公孙恭,孙公孙渊)、张燕、张绣、张鲁

卷九

魏书九

诸夏侯曹传

夏侯惇、夏侯渊、曹仁(弟曹纯)、曹洪、曹休(子曹肇)、曹真(子曹爽、曹羲、曹训,臣何晏)、夏侯尚(子夏侯玄)

卷十

魏书十

荀彧荀攸贾诩传

荀彧(子荀恽)、荀攸、贾诩

卷十一

魏书十一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

袁涣(从弟袁霸)、张范、凉茂、国渊、田畴、王修、邴原、管宁(王烈、张臶、胡昭)

卷十二

魏书十二

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

崔琰、毛玠、徐奕、何夔、邢颙、鲍勋、司马芝(子司马岐)

卷十三

魏书十三

钟繇华歆王朗传

钟繇(子钟毓)、华歆、王朗(子王肃)

卷十四

魏书十四

程郭董刘蒋刘传

程昱(孙程晓)、郭嘉、董昭、刘晔、蒋济、刘放、孙资

卷十五

魏书十五

刘司马梁张温贾传

刘馥(子刘靖)、司马朗、梁习、张既、温恢、贾逵

卷十六

魏书十六

任苏杜郑仓传

任峻、苏则、杜畿(子杜恕)、郑浑、仓慈

卷十七

魏书十七

张乐于张徐传

张辽、乐进(子乐綝)、于禁、张郃、徐晃(朱灵)

卷十八

魏书十八

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

李典、李通、臧霸、孙观、文聘、吕虔、许褚、典韦、庞德、庞淯、阎温

卷十九

魏书十九

任城陈萧王传

任城威王曹彰(子曹楷)、陈思王曹植、萧怀王曹熊

卷二十

魏书二十

武文世王公传

丰愍王曹昂、相殇王曹铄、邓哀王曹冲、彭城王曹据、燕王曹宇、沛穆王曹林、中山恭王曹衮、济阳怀王曹玹、陈留恭王曹峻、范阳闵王曹矩、赵王曹干、临邑殇公子曹上、楚王曹彪、刚殇公子曹勤、谷城殇公子曹乘、郿戴公子曹整、灵殇公子曹京、樊安公曹均、广宗殇公子曹棘、东平灵王曹徽、乐陵王曹茂、赞哀王曹协、北海悼王曹蕤、东武阳怀王曹鉴、东海定王曹霖、元城哀王曹礼、邯郸怀王曹邕、清河悼王曹贡、广平哀王曹俨

卷二十一

魏书二十一

王卫二刘傅传

王粲(徐干、陈琳、阮瑀、阮籍、应玚、刘桢、嵇康)、吴质、卫觊、刘廙、刘劭、傅嘏

卷二十二

魏书二十二

桓二陈徐卫卢传

桓阶、陈群(子陈泰)、陈矫(子陈本)、徐宣、卫臻、卢毓

卷二十三

魏书二十三

和常杨杜赵裴传

和洽、常林、杨俊、杜袭、赵俨、裴潜

卷二十四

魏书二十四

韩崔高孙王传

韩暨、崔林、高柔、孙礼、王观

卷二十五

魏书二十五

辛毗杨阜高堂隆传

辛毗、杨阜、高堂隆

卷二十六

魏书二十六

满田牵郭传

满宠、田豫、牵招、郭淮

卷二十七

魏书二十七

徐胡二王传

徐邈、胡质、王昶、王基

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

王毋丘诸葛邓钟传

王凌、毋丘俭、诸葛诞(文钦、唐咨)、邓艾、钟会

卷二十九

魏书二十九

方技传

华佗、杜夔、朱建平、周宣、管辂

卷三十

魏书三十

乌丸鲜卑东夷传

乌丸、鲜卑、夫余、高句丽、东沃沮、挹娄、濊、韩、倭

蜀书(十五卷)

卷次

目次

题目

卷中人物(括号人物为附传)

卷三十一

蜀书一

刘二牧传

刘焉、刘璋

卷三十二

蜀书二

先主传

刘备

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

刘禅

卷三十四

蜀书四

二主妃子传

先主甘皇后、先主穆皇后、后主敬哀皇后、后主张皇后、先主子刘永、先主子刘理(子刘辑)、后主太子刘璿

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

诸葛亮(养子诸葛乔,子诸葛瞻,臣董厥)

卷三十六

蜀书六

关张马黄赵传

关羽(子关兴)、张飞、马超、黄忠、赵云

卷三十七

蜀书七

庞统法正传

庞统(子庞宏,弟庞林)、法正

卷三十八

蜀书八

许麋孙简伊秦传

许靖(孙许游)、麋竺(弟糜芳)、孙乾、简雍、伊籍、秦宓

卷三十九

蜀书九

董刘马陈董吕传

董和、刘巴、马良(弟马谡)、陈震、董允(陈祗)、吕乂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

刘封、彭羕、廖立、李严、刘琰、魏延、杨仪

卷四十一

蜀书十一

霍王向张杨费传

霍峻(子霍弋)、王连、向朗(侄向宠)、张裔、杨洪、费诗

卷四十二

蜀书十二

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

杜微、周群、杜琼、许慈、孟光、来敏、尹默、李撰、谯周、郤正

卷四十三

蜀书十三

黄李吕马王张传

黄权、李恢、吕凯、马忠、王平、张嶷

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

蒋琬(子蒋斌,臣刘敏)、费祎、姜维

卷四十五

蜀书十五

邓张宗杨传

邓芝、张翼、宗预、杨戏

吴书(二十卷)

卷次

目次

题目

卷中人物(括号人物为附传)

卷四十六

吴书一

孙破虏讨逆传

孙坚、孙策

卷四十七

吴书二

吴主传

孙权

卷四十八

吴书三

三嗣主传

孙亮、孙休、孙皓

卷四十九

吴书四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

刘繇(子刘基)、太史慈、士燮(子士徽)

卷五十

吴书五

妃嫔传

孙破虏吴夫人(弟吴景)、吴主权谢夫人、吴主权徐夫人、吴主权步夫人、吴主权王夫人、吴主权王夫人、吴主权潘夫人、孙亮全夫人、孙休朱夫人、孙和何姬、孙皓滕夫人

卷五十一

吴书六

宗室传

孙静(子孙瑜)、孙皎、孙奂(孙孙壹)、孙贲(子孙邻)、孙辅、孙翊(子孙松)、孙匡、孙韶(子孙楷)、孙桓

卷五十二

吴书七

张顾诸葛步传

张昭(侄张奋,子张承、张休)、顾雍(子顾邵,孙顾谭、顾承)、诸葛瑾(子诸葛融)、步骘(子步协、步阐)

卷五十三

吴书八

张严程阚薛传

张纮(孙张尚)、严畯(友裴玄)、程秉、阚泽、薛综(子薛莹)

卷五十四

吴书九

周瑜鲁肃吕蒙传

周瑜(侄周峻,子周循、周胤)、鲁肃(子鲁淑)、吕蒙

卷五十五

吴书十

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

程普、黄盖、韩当(子韩综)、蒋钦(子蒋壹)、周泰(子周邵)、陈武(子陈修,弟陈表)、董袭、甘宁、凌统(子凌烈、凌封)、徐盛、潘璋、丁奉

卷五十六

吴书十一

朱治朱然吕范朱恒传

朱治(子朱才)、朱然(子施绩)、吕范(子吕据)、朱桓(子朱异)

卷五十七

吴书十二

虞陆张骆陆吾朱传

虞翻、陆绩、张温(暨艳)、骆统、陆瑁(子陆喜)、吾粲、朱据

卷五十八

吴书十三

陆逊传

陆逊(子陆抗)

卷五十九

吴书十四

吴主五子传

孙登(子孙英,臣谢景)、孙虑、孙和、孙霸(子孙基、孙壹)、孙奋

卷六十

吴书十五

贺全吕周钟离传

贺齐、全琮、吕岱、周鲂、钟离牧

卷六十一

吴书十六

潘浚陆凯传

潘浚、陆凯(弟陆胤)

卷六十二

吴书十七

是仪胡综传

是仪、胡综

卷六十三

吴书十八

吴范刘惇赵达传

吴范、刘惇、赵达

卷六十四

吴书十九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

诸葛恪(子诸葛绰、诸葛竦、诸葛建)、滕胤、孙峻、孙綝、濮阳兴

卷六十五

吴书二十

王楼贺韦华传

王蕃、楼玄、贺邵、韦曜、华核

叙录(已佚)

《三国志》作者介绍

陈寿(233年-297年) ,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人。西晋史学家。

作者陈寿幼年好学,有志于史学,对《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师从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

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不肯屈从黄皓,屡遭遣黜。

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史侍御史等职。

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开始撰写《三国志》,时年四十八岁。

《三国志》完成以后,好评如潮,但也存在一些杂音。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其一,陈寿索米轻亮,被认为其著作夹带私货。

唐朝房玄龄等人奉诏撰写《晋书·陈寿传》,在承认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的同时,认为陈寿因为私仇在《三国志》中有夹带私货的表现。

这是说陈寿向丁仪、丁廙的儿子们索要千斛米,便给他们的父辈立传时好好美言一下,由于他们不给,陈寿就不为丁仪、丁廙作传。

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因为马谡失街亭被斩,陈寿的父亲也遭连累被判了髡刑;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掌权时又不重用陈寿,为此陈寿为诸葛亮立传时,就轻视他,认为诸葛亮没有应敌的军事才能。言外之意,就是说诸葛亮屡次北伐失败,是其能力不足。

对于此事真假难辨,但有一些史家认为是真,因而影响了《三国志》的美誉度。

其二,正统之争,陈寿被认为站错队跑偏了。

今天对三国的认知往往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刘备是正统,曹操就是大坏蛋。

其实,在正史中也有这种倾向。记叙三国历史的著作,除了西晋陈寿《三国志》之外,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影响也很大。

《汉晋春秋》就以蜀汉为正统,与以曹魏为正统的《三国志》形成明显的反差。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站队的问题。从以刘备为正统的习凿齿一帮人看来,陈寿《三国志》的立场就存在问题,已经跑偏了。因此,自然会有一些人诟病《三国志》。

其三,曲笔缘起,为尊者讳的手法被认为是替篡权者护短

几乎所有的史学家记载历史都采用为尊者讳的曲笔手法,陈寿对于曹魏及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也是事实,为此受到历代史学家的批评。

陈寿处在西晋时期,脑袋挂在司马氏家族的裤腰带上,要想保住脑袋,而且把其著作流传于世,就不得不回护一下司马氏。要回护司马氏就必须先回护曹魏,因为魏晋是一脉相承的。

不得不说,虽然曲笔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毕竟是史书的一大缺点。所有的史书都如此,但不能就此否定《三国志》这一缺点,遭受质疑也是合理的。

《三国志》内容简介及后世评价

陈寿作《三国志》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这三书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

由于蜀汉并无史官一职,官方史料缺失,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历经十年艰辛,陈寿最终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最早是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行。

为了避免曹魏的《魏书》与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魏书》相互混淆,北宋王朝在咸平六年(1003年)将三书合一,最终成此书。

《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至”,这不符合《史记》、《汉书》等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叡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 、刘禅为后主传;孙权更是只称吴主传 ,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从篇幅来看,《魏书》约占全书的二分之一,《吴书》约占三分之一,《蜀书》仅占约六分之一,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

在陈寿撰《三国志》以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可供陈寿参考取材。但蜀汉不设史官,仅有陈寿在蜀为官收集的史料,蜀汉史料的缺乏,也是《蜀书》篇幅较少的客观原因,并不存在陈寿有意为之。

《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这虽使《三国志》拥有文辞简约的特点,但也造成关键人物记载史料不足的缺点。

任何史书都会存在不足之处,对于《三国志》也是褒贬不一。

正面的评价是:

其一是文采斐然

《三国志》整体上的文采虽略逊一筹,却也不乏精彩的描写。比如赤壁之战,陈寿将相关史料分别放置在《蜀书·诸葛亮传》、《蜀书·先主传》、《吴书·吴主传》、《吴书·周瑜传》、《吴书·鲁肃传》等几个纪传中,通过各有侧重的描写,把赤壁之战渲染地有声有色,尤其是吴蜀双方各自君臣之间的对话,非常传神。

其二是良史实录

陈寿在叙事中能做到隐讳而不失实录,扬善而不隐蔽缺点,不愧是良史的表现。陈寿所处时代,政治关系复杂,历史与现实问题纠缠在一起,陈寿用曲折方式反映历史真实,可谓是下了很大功夫。

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就记事的方法来说,《先主传》和《吴主传》,也都是年经事纬,与本纪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已。陈寿这样处理,是附合当时历史事实和实际情况的,这足见他的卓识和创见。

第三,取材精审

《三国志》取材精审。裴松之《三国志注》记述汉魏交替之际的表奏册诏有20篇之多,陈寿在《三国志·文帝纪》中,只用一篇173字的册命就把这件大事写出来。对孙策之死,舍弃《搜神记》等书上的妄诞传说,只记孙策为许贡的刺客以至重伤而死。这些都反映了他对史实认真考订,对历史负责,慎重选择的态度。

第四,行文简明干净

《三国志》行文简明。它常用简洁的笔墨,写出传神的人物。《先主传》记曹操与刘备论英雄,当曹操说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之时,"先主方食,失匕箸"的记载使刘备韬晦的心情,跃然纸上。

《周瑜鲁肃吕蒙传》记载的曹操听到刘备占据了荆州之时,"方作书,落笔于地"的情态,生动地烘托出刘备在曹操心目中和当时局势中的地位。

书中写名士的风雅、谋士的方略、武将的威猛,大多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为后世所称赞,也为我们如今对历史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史料。

此外,陈寿在书中表现出品题人物的兴趣。他说曹操是超世之英杰,刘备是英雄,孙策、孙权是英杰,周瑜、诸葛亮、鲁肃是奇才,庞统,程昱、郭嘉、董昭是奇士,董和、刘巴是令士,和洽、常林是美士,徐邈、胡质是彦士,王粲、秦宓是才士,关羽、张飞、程普,黄盖是虎臣,陈震、董允、薛综是良臣,张辽、乐进是良将。

由此可见,陈寿对于人物的品评,不以站队作为标准,这非常难能可贵。

但对于《三国志》负面的评价也不少,具体如下:

第一,叙事太简

《三国志》总起来说记事比较简略,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按说是有条件搜集史料的。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还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因此褒贬很难公允,也给材料的选用和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蜀书》中的许多重要人物的事迹,记载都十分简略,主要是因为蜀汉史料是相当缺乏的。如关羽,张飞,赵云,乃是蜀汉开国元勋,但《蜀书·关羽传》仅一千二百余字;《蜀书·张飞传》仅八百余字;《蜀书·赵云传》仅四百余字。

第二,曲笔回护

陈寿受后人批评的另一弊病是书中时有曲笔,多所回护。在修史时对当权人物曹操、司马懿为之回护。

《三国志》中最为严重的曲笔是高贵乡公被杀之事,据《汉晋春秋》、《魏氏春秋》以及《世语》、《魏末传》所载是高贵乡公曹髦与司马昭冲突,《三国志》对此如付阙如,但记载了郭太后历数曹髦"罪过"的令和司马昭等人单方面的表章。陈寿不仅牵涉到当权统治者的本纪多回护,而列传中也多所讳。

但不管咋说,对《三国志》后人还是推崇备至的多,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的《三国志》可以同《史记》、《汉书》等相媲美。

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还一直流传到现今,这也足以说明了问题。

《三国志》注者介绍

《三国志》成书以后,后世注释者颇多,其中以南朝时期裴松之注最为有名。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

裴松之东晋时历仕零陵内史、国子博士等职。入宋后任中书侍郎。

宋文帝以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简,命他为之作补注。

陈寿《三国志》大约三十五、六万字,而裴松之的注就有三十二万多字。裴注引用了魏晋时期著作多达二百一十种,但就保存古代史料来说,这也是很有意义的事。

但是,裴注出现后,也引来了许多评议,其中有褒有贬。在这里,豹眼就不再啰嗦了。

豹眼评语

《三国志》刚问世时,获得了一片赞誉声,好评如潮。

东晋时,习凿齿从正统论的角度对陈寿以魏为正统的写法提出异议,在其所著《汉晋春秋》中坚持以蜀汉为正统。

正统问题是政治问题,但从学术的角度来看,仍然不见对《三国志》的批评。

到了南朝宋时期,裴松之嫌《三国志》写得简略,而这样的意见在他以前是未曾见过的。

由此看来,简略在晋人眼里是不成问题的,如果记载的非常详细,到还是个麻烦。

南朝裴松之将其视之为缺点,自然是想了解更多的史料。

这就提示我们应当从时代学术风气变化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而且对待任何历史问题,都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背景。

本文TAG:

猜你喜欢

网站分类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传奇手游发布网站